其他
艺术科研两开花,他是广东省年度大学生!
“人们常讲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我认为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哪怕你没有准备,也要尽可能地去抓住机会。”
这位来自文学与传媒学院2020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子,是校园舞台上活跃的主持人,用声音追逐热爱;也是创新创业团队的领头羊,以新材料探索“国产化”道路的升级转型。在艺术与科研的交织中,他的校园青春绚烂多姿。
2023年,姚嘉轩荣获2022年度“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全省仅有10名大学生上榜。近日,由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光明日报教育体育部、《大学生》杂志、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结果公示,姚嘉轩入选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姚嘉轩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初入学,他在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并考入了人文实验班。尽管专业学习相当顺利,但高中作为艺术生备战艺考的经历始终在姚嘉轩心头环绕。他的心中也一直怀有对艺术的向往。
大一,他加入了学校的学生艺术团,成为主持人队的一员。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都由主持人队的成员来负责主持,因此队伍训练不能马虎,要求每周都要进行至少两次队训。为了主持能有更好的仪态,有时甚至一站就是半个小时。枯燥的训练并没有打消姚嘉轩对艺术的热情。他不仅主动超额完成训练计划,还常常与队友分享他高中时学习的专业播音技巧。在学生中心训练的一个个夜晚,姚嘉轩提高了自己的主持技巧,也在队伍里收获了家一般的温暖。
无数次训练所留下的汗水,凝结成姚嘉轩在舞台上自信的光芒。凭借着《红铁》《以我初心,向党告白》等作品,姚嘉轩获得“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广东省大学生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等十余项奖项。他还积极参与东莞市文化活动建设,担任了东莞市松山湖朗诵家协会常任理事,参与“喜迎二十大,奋进松山湖”“科技筑新城,劳动最光荣”等文艺汇演活动。
攀登不一定是为了到达终点,更多时候是为了寻找终点。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寻找自己身上的可能性,不论是各项活动的主持人还是朗诵比赛,姚嘉轩都主动“请缨”,挑战不一样的文本,承担不一样的角色。从专业主持人到朗诵比赛中的代入角色朗读。他不仅仅锻炼了自己的朗诵能力和主持功底,也被同学和老师熟知。
姚嘉轩也决定转到广播电视学专业继续学习。他希望,自己对艺术的这份热爱能够在这个专业获得更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优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认真学习,保证成绩处于班级前列,同时,还主动找广播电视学的同学借专业课的课本学习,到网上找专业相关的资源,遇到不懂的知识马上向同学或老师请教。2020年,他如愿以偿进入广播电视学专业,开始了自己新的学习旅程。
把握机会,勇于跨界
同样在2020年,一个新的机会,一个新的挑战也在向姚嘉轩走来。
在一次主持结束后,教育学院(师范学院)的李楠副教授向姚嘉轩抛出了橄榄枝。指导了多个创新创业团队的她看中了姚嘉轩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朗诵演讲能力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李楠希望他能加入卓越之星项目大团队里的拓扑优化团队,负责路演的工作。面对这个邀约,姚嘉轩犹豫了。作为文科生,他担心自己的数理化基础不够好,跟不上团队的进度,也在思考自己是否真的能为团队做些什么。
但在了解到李楠老师从体育学“跨”到材料学的的求学科研经历后,姚嘉轩深受鼓舞,决定迈出这一步。于是,他主动联系李楠老师,加入到团队中。
回想起这一段经历,姚嘉轩很感慨,他说:“人们常讲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我认为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哪怕你没有准备,也要尽可能地去抓住机会。”
进入团队后,姚嘉轩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为项目优化完善路演文稿。还拿出了大量的时间,从零开始学习拓扑技术和3D打印等项目相关专业知识。作为科研小白,姚嘉轩磕磕绊绊地前行,他积极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还常常自学到深夜,只为将项目学懂弄通吃透。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省赛路演之日,姚嘉轩不仅能熟练且自信地将项目的成果和特点展现出来,面对评委老师的尖锐发问,还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助力团队闯入国赛,并最终赢下国赛铜奖。
从陌生到熟练,从门外汉到中坚力量,对曾经毫无基础的姚嘉轩来说,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却也是幸福的,因为无数个挑灯的夜晚都有梦想的星光作伴。
姚嘉轩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认可。大二时,他主动接过团队的接力棒,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如果把竞赛比作一场航行,要想破浪前行,取得成功,作为船长的姚嘉轩认为首先得确定航行的目标和方向。他开始从全新的角度去看东莞这座城市,并敏锐地察觉到,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正在不断地自我革新。他与团队走访了广东科恒、龙腾运动器材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发现中国运动员佩戴的运动头盔大多为国外品牌,且市场上缺少自主核心技术,需要缴纳昂贵的专利费用。
他也因此下定决心,与团队一同开始了运动头盔的革命道路。他们依托校内实验室平台,优化头盔缓冲层的结构与工艺技术。创新性地运用点阵结构进行设计与对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并利用SLS激光烧结成型技术进行制造,完美地解决了设计难题,成功实现了运动头盔在国产化道路上的转型升级。这期间,团队共产生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共同发布了增材制造运动头盔缓冲层的团体标准,弥补了领域内的标准空白。
身为项目负责人,姚嘉轩也承担起了更重的责任。在加入团队这三年来,他的寒暑假通通都选择留在学校,与团队一起攻克项目难题。如果遇上不懂的地方,他立马去学。收到对项目的新建议,他也会马上跟团队商议,不断调整优化。姚嘉轩始终认为没有“会与不会”,只有“想与不想”,这份信念也是他与他的团队前行的最大动力。
担任团队负责人期间,姚嘉轩带领团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获得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参与并主导的智能头盔项目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第七届“互联网+”国赛铜奖等奖项;多次受邀参与了创业沙龙论坛分享经验;项目入驻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
脚踏实地 逐梦不止
竞赛很忙,学业的压力也不小,那姚嘉轩是如何平衡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呢?
在他看来,所谓的平衡是难以实现的,能做的就是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脚踏实地去学习。每当到了假期,他都会选择留校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以及巩固。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也让他常年保持综测专业前五,并且获得杨振宁奖学金、“优秀大学生”等一系列荣誉。
伴随着学习的深入,姚嘉轩逐渐发现,不仅要积累知识,还必须在校园外体会脚下热土的呼吸与脉搏。为此他积极参加“2023新兴国家国际影像传媒文化论坛”等多项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姚嘉轩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更让姚嘉轩明白社会需要什么,他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如今大四的姚嘉轩正在央广交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竞赛的经历培养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就像茫茫迷雾中的一座灯塔,给予他勇敢面对、不断前进的动力。大学里的专业学习、艺术创作以及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专业素养、艺术修养更让他站稳了播报台。他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工作实践中,舞台经验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新闻播报更加精准简练,还更能打动听众的心。
“吃苦耐劳、争取机会、主动出击、持久学习。”这句李楠老师送给他的话,一路上不断地激励着他克服种种困难,如今他想将这句话分享给各位同学,望同学们也能从这句话汲取力量,在不断的努力中成就不设限的青春。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图文编辑 | 王宝仪
一审 | 王宝仪 二审 | 范晖帆 终审 | 叶妙娴